008书屋

繁体版 简体版
008书屋 > 主神图书馆 >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中日国运所系

第一百二十八章 中日国运所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而西方缫丝厂用的是直径不超过二十二英寸的转轮(应该为木铁混合),而且不是用手转动,而是用蒸汽机带动,这样自然比用手要用力均匀一些,生产出来的生丝粗细也更为一致,也就是说质量更高。

中国农民将生丝缫出来后,就直接出售,没有后续的加工整理,但西方缫丝厂在缫丝后,还要将抽出来的生丝转到比缫丝用转轮更大的转轮上,使生丝放松张力的同时进行整理,使之质量更高。

在复摇后,还有整理和检验等流程,这些中国农民就更没有了。

从上述描写看,在蚕茧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以中国传统工艺抽出来的生丝,根本没法跟机器缫丝出来的生丝相比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生丝工艺还存在到民国时期,只能说中国蚕茧的质量太好,使得更差的工艺加工出来的生丝,在欧美地区也有旺盛的生命力。

进入二十一世纪,各地旅游景点还退出传统缫丝项目,吸引不少旅客,但知道上述知识后,就会明白所谓传统缫丝工艺,只是个噱头而已。

首先,这些旅游项目用的大多是已经用烤箱杀死蚕虫的茧,而不是鲜茧,从起步点就跟传统缫丝工艺不一样,后面的流程就全变成演戏了。

事实上,虽然直接用鲜茧缫丝,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也有生产出来的生丝光泽极为亮丽的优点(或者说是唯一的优点),因此直到现代,极少部分的顶级生丝,还是用鲜茧直接缫丝的,然后用其他工艺做辅助,这才是真正的传统工艺。

只是,指望旅游景点展示如此高档的手艺,还是免了吧。

在这里简单介绍以下衡量生丝粗细度常用的度量衡旦尼尔,所谓旦尼尔是9000米长的纤维的质量克重,旦尼尔越高,生丝越粗;旦尼尔越小,生丝越细。

评价生丝质量的指标,主要为生丝粗细度、粗细均匀度和色泽外观等三项。

中国传统土丝,一般粗到40到70旦尼尔;而欧美各国真正使用的生丝,欧洲为10到12旦尼尔或11到13旦尼尔,美国为13到15旦尼尔。

可以知道,传统土丝比实际需要的生丝粗很多,出口到欧洲的生丝需要在当地复缫一下,使之符合当地的需要;美国人则在广州设立复缫工厂,直接在广州复缫后出口到美国去。

这也解释赵大贵先前为何能在广州看到几家使用蒸汽机的生丝复缫厂。

在这里说一下,生丝的粗细均匀度也是很重要的概念,粗细度在10到14旦尼尔的生丝,因为不够均匀,虽然中位均值一样,但比粗细度在11到13旦尼尔的生丝相比,质量其实是差了一个档次的。

土丝因为是用手工纺出来的,直径比机器缫出来的厂丝粗了不少,就是论均匀度,也比厂丝差了很多。

纵观机器缫丝的整个流程,缫丝流程主要决定能否将生丝粗细控制在12旦尼尔左右,复摇流程决定能否将粗细均匀度控制在2旦尼尔之内,因此缫丝和复摇都是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流程。

中国生丝生产历史悠久,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或者说是民国期间,出口的大部分生丝还是用传统工艺生产的,偶尔有一些厂丝生产,也大多掌握在洋行和买办行手里;

反而是日本,很早就意识到生丝的重要性,引进西方的先进机器和质量管理方法,迅速提高生丝的产量和质量,然后一点点抢夺原来属于中国的市场份额。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生丝的产量高于中国,质量高于中国,单价高于中国,以此完成了原始资金的积累,建立大量军工厂和重工厂,建立大量军队,最后对清政府进行逆袭。

日本工业并不发达,特别缺乏外汇,只有生丝行业还可以一观,可以说中国生丝业输给日本,是后来一系列失败出现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好,很多人可能觉得上述描述过于繁琐,但知了还是希望大家明白,生丝行业的起落,对之后数十年中日两国的国运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比拟。

与之相比,茶叶市场被日本挤占的影响相对小很多;日本纺织业在甲午战争前并不强大,不足以支撑战争的发动;至于日本的冶炼和机械、造船之类的,其实都是用生丝赚的钱建立的,包括派军官到国外接受训练的费用。

(知了注:经常有人指责知了用资料水字数,知了也在尽量减少这种事情,只是因为缫丝工艺很有意思,甚至涉及到此后数十年中日两国的国运,不得不吐槽一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